6月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防汛抗洪形势严峻。作为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水库在此次防洪中通过拦洪、削峰、错峰的方式,大大缓解了下游压力,为守护长江贡献了三峡力量。
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约等于5个太湖的水量。能够抵挡这样大的水量,源于三峡大坝坚实的身躯。
三峡大坝是混凝土重力坝,这种坝型被称为最结实的坝型。“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三峡流域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邢龙介绍,三峡大坝在建造之初就有着极其严格的质量标准,在坝身材料上制定了三峡工程专用水泥技术标准,首次将Ⅰ级粉煤灰作为功能性材料全面使用,首次全面严格控制原材料碱含量和混凝土总碱量,以防止发生碱骨料反应,确保坝体混凝土长寿命。
此外,大坝的坝块之间、坝体和基岩之间都做了严格的一体化工程,坝块与坝块之间,采用横缝灌浆措施,更能抵御洪水的冲击。再加上三峡大坝又有23个泄洪深孔和22个泄洪表孔,有超强泄洪能力,就更不怕超大洪水来袭了。
水库防汛抗洪,离不开水库调度这个利器。所谓水库调度,是运用水库的调蓄能力,按来水蓄水实况和水文预报,有计划地对入库径流进行蓄泄。今年汛期来临后,三峡水库严格按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度指令进行科学调度,发挥出梯级枢纽巨大的防洪效益。
对荆江段防洪补偿的调度方式是三峡水库初步设计拟定的最基本调度方式。自200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运用以来,随着水库运行条件的变化、上游水库群新建等,有关方面对最初的防洪调度方式进行了优化:除对5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进行拦蓄外,在不降低发生大洪水时三峡水库对荆江河段防洪作用的前提下,对小于55000立方米每秒的中小洪水也进行滞洪调度,进一步减轻了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同时,在不降低对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的前提下,三峡水库进一步明确了对城陵矶地区的防洪补偿调度方式,防洪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再通过与溪洛渡、向家坝开展联合防洪运用,实现了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水位由单库调度155米到三库联合调度158米的转变。
准确的水雨情预报是水库科学调度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早在2002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集团就开始分期建设三峡水库水情自动化遥测系统,为水库科学调度配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目前已建成自动遥测站617个,实时接收633个遥测站数据,控制流域面积54.5万平方公里,覆盖了长江上游所有的暴雨区,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流域内全部站点的水雨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与分析工作。
基于海量的水雨情数据,借助先进实用的预报模型理论和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并融合专家预报经验,工作人员可对三峡水库未来3~7天的水情进行预报。邢龙表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预见期3天以内的流量预报精度达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会开展密集滚动会商,严密分析近期流域汛情发展态势及前期上游水库群运行情况,联合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流域水库群,最大化发挥水库群的整体防洪效益。 (王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