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经验、工作亮点
交通运输部门资金规模大、来源渠道多。随着国家预算的逐步公开化,交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将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用好、管好交通资金,确保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不仅能够更好地维护行业的社会形象,也可以为争取更多外部支持创造条件。反之,如果交通资金使用、管理经常出问题,不仅会使我们费尽心力争取到的宝贵资金政策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为行业发展营造好的外部环境。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交通资金的征收和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从交通系统转移到财政系统,资金更多地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下达,资金分配与资金使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离,我们的监管机制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财务监管责任方面的弱化。相反,随着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社会关注程度的提高,财务监管责任更重了。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增强交通财务监管的主动性,及时调整、改进资金监管方式和内容,把合法使用资金、确保资金安全、注重投资效益、保障事业发展作为财务监管的核心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安全有效的资金保障。
(一)规范决策程序,重视和发挥财务人员的参谋助手作用。我认为,加强资金监管关键是强化内部监督制约,规范大额资金使用的集体决策程序。在严格遵守预算管理和集体决策的基础上。通过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程度,可以压缩预算调整空间。在预算执行中要尽可能坚持专款专用。确需调整的,除要坚持必要的程序外,还要特别注意决策中的民主集中制。财务人员既要敢于履行职责,也要善于献言献策,谈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提建议要有理有据、不能主观臆断。既要敢于说不,也要善于说不,原则面前不能让步,情理面前要推敲权衡,不能只堵后门、不开前门,更不能躲避责任、遇事推诿。如果财务人员自身素质过硬,再加上领导的重视,参谋助手的作用就能够发挥,财务人员就能够有为有位。财务人员除对本单位领导负责,业务上还要对上级财务部门负责,特别是一些重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如实报告。
(二)改进监管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种有效的资金安全监管方式。在系统开发、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数据采集管理、汇总查询分析多个环节积极推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
(三)要把握重点,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交通运输行业摊子大、门类多、任务重,涉及资金量大。在这种情况下,要管好用好资金,确保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利用监管资源,把握重点,总结规律,在建立和完善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内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因此,在资金监管这个问题上,要统筹用好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资源。具体工作的安排上,要统筹兼顾,合力抓好重点领域的资金监管。同时,针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总结规律,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在长效机制的建设方面,一是完善规章制度,空缺的制度要抓紧建立,不适应的制度要抓紧修改,过时的制度要及时废止。要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让制度发挥防火墙的作用;二是建立制约机制,要体现决策、执行、监督“三权”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既互为一体、又互为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是难点,也是重点,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大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三是加强财经纪律教育,要借助典型案例,加强对领导干部、财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财经纪律教育,要让大家意识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从而自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从思想意识上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燃油税费改革实施,财政财务机制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引起的变化
2006年以来,在推进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行业投融资和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在投融资方面,传统的融资模式受到冲击;改革后燃油税交通专项资金的增长幅度也可能低于原交通“六费”的增长速度;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普通公路原有的融资平台不复存在,新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在资金管理方面,如何细化落实燃油税交通资金“四个不变”政策;如何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建养资金需求的及时性与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均衡性之间的矛盾。
对于燃油税交通资金“四个不变”问题,是为了保障改革顺利实施、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平稳发展而做出的重要决定,也是行业上下共同努力争取来的政策。但是,由于各地公路管理体制也不一样,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对“四个不变”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意见分歧较大。从落实的结果来看,有些能够基本做到改革前后的“四个不变”,而有些资金预算管理和拨付程序明显发生了变化。尽管做法不同,但大家对资金用途不变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对燃油税交通资金“专项”性质还是比较认同的。一是成品油消费税替代“六费”收入专项资金具有专项用途,要继续用于公路、航道的养护和建设及交通运输管理等,不得用于平衡一般财政预算,以确保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资金来源的稳定;二是原汽车养路费替代性资金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使用,体现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要求。
三、本单位财务管理状况
1、财务协调工作
运管部门的财务工作主要是要将财政部门票据整理以便促进执法.
2、预算工作
运管的经费支出应有计划性,可现在的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抱着多报多核的错误想法,造成了超进度、超范围的支出,甚至一些单位入不敷出。我们的财务管理必须对项目支出作出科学的论证,用严肃的约束力使资金和项目的实际支出保持一致。
四、为应对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措施新的管理思路和建议
(一)继续深化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刀切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很难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发展,应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其“市场化”地位。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历史特殊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改革浪潮中,有加强“市场化”的趋势。主要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重点在资金使用上而非其资金盈利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关注的重点除了资金使用以外还有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及盈利;
(二)进一步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单位财务管理应从只注重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转到对单位全部资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
1、加强综合预算管理。单位预算是根据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单位资金收支、业务活动和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各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也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不得“坐收”、“坐支”。加强单位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变动和纠纷的调处,尽可能地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区分开来,对单位资产的运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加大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对单位财务决策的外部监督。
3、强化单位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是改观单位财务管理状况的必要前提,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也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单位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一方面,强化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要让投资风险、筹资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经营收益等基本财务意思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对已有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及新进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准把关,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平山县运输管理站
二〇一三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