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您到下一站下车,直走,向右拐就能到您要去的地方了。”“看着后面的车辆,注意安全!”说这话的是1路公交车驾驶员刘文玉。每到一个站台,刘文玉都面带微笑地提醒上下车的乘客。有着20多年开公交车经历的他,见证着我市公交事业发展变化。
11月10日上午10时许,记者从南站搭乘1路公交体验新公交车带来的新变化、新感觉。车外,雨雪交加,冻得人直发抖,一上车便感到车内很暖和,原来车内的5个暖风机全部开启了。记者看到位于驾驶座位旁的GPS智能显示屏,上面有不同的按键,按下其中一个按键,系统便发出声音,司机可以根据提示进行发车准备。刘文玉向记者介绍:“现在车上都安装了GPS智能调度系统,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公司可实时监控我们车辆运行状态,掌握公交车之间的距离、车序、进出站等详细情况,我们接收到指令后,可随时调整运行路线、时间,保障乘客准时、安全到达目的地。”
记者注意到这是一辆27座的公交车,车厢内宽敞明亮。车内扶手栏杆很多,高低适中,厚实的座椅上配有红色“爱心”座套,处处透着舒适与温馨。今年2月,我市投资1千余万元购进25辆压缩天然气(CNG)公交车,全部投放到主城区1路公交线路。新车长12米、宽2.5米,比传统的公交车要长,承载量更大。车厢内饰采用优质阻燃材料,每辆公交车配有7个天然气瓶,装满天然气,可以行驶200多公里的路程。车门内外和驾驶区增设了应急开关,防滑地板,全车扶手杆装有橡胶防寒套,提高了乘客乘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一路走一路看,简易公交站点不见了,现如今的公交站点颠覆了以前的“老样式”,呈现在眼前的是美观与温馨,站牌垂直于候车亭,其上部与候车亭连接,使站牌与候车亭形成一个整体,一方面可使其更牢固、经久,另一方面也能为乘客看线路牌时遮风挡雨。
说起近年来我市公交事业的发展,乘客们热情地与记者交流起来。从交通局一站上车的王旭东老人,把市区内的公交线路几乎坐遍了,而且哪一路车途经哪个车站,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张口就能说出来。“以前公交车保暖设施不好,四面透风,现在大量旧的公交车陆续换成崭新的公交车,保暖效果好多了。同时,许多公交线路延长,增加了36、37、38站点,使老百姓出行方便,不用换车了。”老人侃侃而谈。
60岁的张大爷家住火车南站附近,由于孙子在中心城区上学,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孙子上下学的“保镖”。他说:“现在公交车不少都是新车,发车间隔时间缩短了,营运时间延长了。特别是公交站点设有候车厅,我们不必像以往那样淋着雨项着风站着等车了。”
交谈中,乘客们最大的感受是:公交车更加便捷、更加舒适。乘客张大姐一语概括:“老百姓生活好了的标志不就是衣食住行的改善,新公交车就是‘行’的变化。”
发车间歇,公交司机刘文玉插话说:“十八大报告中,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作为一个普通市民,通过聆听报告,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幸福感。”
[新闻链接]
服务民生,公交先行。我市对公交事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完成车辆更新、站牌设置、线路调整等各项公交设施建设。目前主城区公交覆盖率已基本实现100%,万人拥有公交车10.03标台,较前两年呈现逐步递增趋势。
2010年,增加7条新线,93辆中通、宇通牌大型暖风公交车亮相街头巷尾,新增开301、31、32、33、34、35、36路公交线; 2011年, 37路线、38路线开通。今年购置25辆天然气加长公交车全部投放到主城区1路公交线路,6月,36路支线正式开通。截至目前,共有282座公交候车亭建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