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打出监督“组合拳”
多点发力护航乡村振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旭珍 通讯员 岳宸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纪检监察机关在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整治工作中,从惠农惠牧补贴发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小切口”入手,深挖彻查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图为近日,该盟科右前旗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和归流河镇光荣嘎查牧民进行交流,了解有关情况。 白海顺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持续深化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内蒙古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领域突出问题开展整治,在抓实责任落实、用好技术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方面重点发力,一体推进查改治,着力实现标本兼治。
压紧压实责任,在同题共答上发力
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金星嘎查的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的玉米苗蓬勃生长。农民王文龙下田时,看到庄稼有些缺水,掏出电卡在地头的机电井开关上轻轻一刷,汩汩井水便沿着水管流向田间。“现在浇地就是这么方便。”王文龙指着眼前的农田对前来了解乡村振兴资金拨付情况的旗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说。
此前,科右中旗纪委监委经常收到群众关于机电井出水量不足、田间路无法通车、地埋管寿命不长等问题反映。收到旗纪委监委上报的问题后,兴安盟纪委监委循线深挖,多渠道拓展案源,查处了一批由于乡村振兴资金发放不到位导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力、农民利益受损的违纪违法案件,压紧压实相关部门责任,督促其及时整改。
为保障乡村振兴资金高效廉洁使用,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牢牢牵住主体责任“牛鼻子”,建立包地区、包案件、包整治、包督导的领导包联机制,加强与农牧、林草、财政、审计、巡视、信访、发改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动构建起“党委政府主责、纪委牵头抓总、部门协同推动、市县主抓主战”的工作格局,并运用突出问题项目化整治工作方法,实现同题共答、同向发力。自治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入户走访,重点了解相关补贴发放等情况;委领导带案下访,督促各地履职尽责,层层传导压力;机关牵头部室通过实地督导、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查办案件等方式,推动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职责。
用好技术赋能,在靶向监督上发力
近日,阿拉善盟55家奶业合作社均收到了一笔补贴,有效缓解了养殖户的资金压力,解决了他们长期以来的忧心事。
事情缘起于阿拉善盟纪委监委对5年来乡村振兴资金发放情况的摸排工作。在排查中,该盟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发现涉及55家奶业合作社的奶业振兴资金多年没有拨付,便将此问题录入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实现问题从盟市纪委监委到自治区纪委监委的“一键转达”。自治区纪委监委包联该地区的班子成员靠前督办,对加强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靶向发力,紧盯整改时限、整改措施,督促阿拉善盟纪委监委围绕资金拨付中的堵点卡点精准施策,最终帮助养殖户拿到项目资金。
用好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机制的同时,自治区纪委监委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赋能监督,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管理中截留挪用、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多发易发问题进行精准预警纠治。自治区纪委监委大数据中心选取“小切口”,整合职能部门相关领域业务数据建立数字比对模型,通过分析研判将疑似问题转交职能部门,督促尽快核实。截至目前,共发送预警信息5278条,指导各地处置销号4710条。
大数据技术不仅助推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破除信息孤岛,也让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办案过程中更有底气、更有效率。
乌兰察布市纪委监委紧盯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针对农机购置补贴等发放情况搭建多种大数据比对模型,在海量数据的碰撞分析中,精准发现套取、冒领资金等问题线索,提升了监督的穿透力和实效性。据了解,乌兰察布市建立大数据比对模型以来,向基层推送疑点数据659条。
“过去用常规方法,对一些问题监督难度大、耗时长,现在依托大数据技术,监督更准、更快。”该市四子王旗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数据技术让干部从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办更多的事。
乌海市海勃湾区纪委监委会同财政、镇(街道)等单位整合乡村振兴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合同制定等情况的数据记录,建立基层公权力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分析资金使用中的各类行为,梳理出权力、履责、作风、廉洁等方面的风险点,并运用片区协作、驻点监督等工作机制,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管理—问题追责”的闭环管理。
织密监督网络,在基层治理上发力
夏日的草场上,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布力彦嘎查牧民乌云塔那与前来回访的自治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聊起嘎查的变化时说:“以前嘎查里发什么补贴、发多少钱,大伙不清楚,现在项目申请、资金使用管理、收益分配都有了流程图,随时都可以看图办事,一目了然。”
乡村振兴资金管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自治区纪委监委在严肃惩治群众身边“蝇贪蚁腐”的同时,注重健全制度机制,借助群众监督力量,全面提升资金管理效能。
围绕自治区纪委监委构建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工作部署,东乌珠穆沁旗纪委监委积极探索新思路。针对案件查办和调研督导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该旗纪委监委通过公开嘎查干部履职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以“清权、晒权、督权”的方式,让群众看图办事、干部按图履职。为进一步破解草原地广人稀、基层“熟人社会”等监督难题,该旗纪委监委还建立“码上监督”等机制,实现群众反映“一键直达”,更加有力防范基层“微腐败”。
据了解,以前对嘎查的信访举报数占东乌珠穆沁旗信访举报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都是因小微权力失范、信息公开不到位所致。相关公开机制实行以来,90%以上乡村振兴资金使用问题得以就地解决,实现让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一线。
结合东乌珠穆沁旗经验,自治区纪委监委聚焦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暴露出的共性问题、深层次问题,查找制度短板、监管盲区,坚持织密监督网络,完善监督体系,全面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乡村振兴资金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