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近来曝出小麦采购腐败丑闻,当局采购的多达40%国产小麦可能仅存在于“账面上”。这在引起不少人对埃及粮食安全担忧的同时,也令人质疑相关采购资金究竟落入了谁的“腰包”。
迫于舆论压力,埃及供应部长哈立德·哈纳菲8月下旬宣布辞职。9月上旬,埃及议会批准穆罕默德·阿里·谢赫出任新的供应部长。同时,埃及司法部门加紧调查与此案相关的侵吞公款、欺诈、牟取暴利等非法活动。
曝出猫腻 负压辞职
8月25日,埃及供应部长哈立德·哈纳菲在国家电视台上宣布,他将辞去供应部长一职。“实践证明,担任公职并非野餐那样简单。”他说。
哈纳菲这番话,意指闹得沸沸扬扬的小麦采购腐败风波。这是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2014年上台以来,埃及最受关注的一桩腐败案,而哈纳菲成为这起案件中负压辞职的最高级别政府官员。
埃及政府今年宣称采购了大约500万吨国产小麦,然而一些调查显示,不少供应商可能勾结腐败官员、伪造收据、冒领政府补贴,各地粮仓里的实际小麦储备远远低于账面数字。据路透社报道,埃及往年采购的国产小麦规模约为300万吨至350万吨。
多名议员随后发起成立一个真相调查委员会,很快查出可能有多达200万吨国产小麦仅存在于账簿上、而非粮仓里。这意味着,多达40%的国产小麦采购系伪造记录,相关财政支出被不法人员中饱私囊。
据了解,埃及供应部长负责管理一个庞大的粮食补贴项目,并且负责粮食采购事宜。长期以来,埃及小麦补贴金额巨大,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尽管补贴制度屡屡遭人诟病,但是最基础食品的价格一直是个敏感问题,相关改革不易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埃及媒体曝出多达40%的国产小麦采购仅存在于账簿上,引发公众的愤怒和指责。
尽管目前并无迹象显示哈纳菲在这起腐败丑闻中“中饱私囊”,但是要求他引咎辞职的呼声仍然日益高涨。埃及最大面粉厂之一埃及面粉公司常务董事瓦利德·迪亚卜不客气地指出:哈纳菲2014年上台之初,执政表现看似不错,“但不幸的是,他用人不当。那些人在处理公务时只顾牟取私利,导致政府补贴资金大量流失。”
一些观察人士还批评,哈纳菲在多个方面玩忽职守,例如用于发放补贴大饼的智能卡系统遭黑客侵入、补贴小麦领域数以百万计埃镑被曝浪费、上个收获季节未能及时采购大米以致全国补贴大米短缺以及米价暴涨等。
此外,埃及议员穆斯塔法·巴克里8月爆出猛料,称哈纳菲挪用700万埃镑(约合578万元人民币)用于购置位于首都开罗市中心的一处豪华房产。哈纳菲随后回应称,他已经自掏腰包为这处房产买单。
埃及政府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哈纳菲辞职后,将暂时由对外贸易与工业部长塔里克·卡比尔负责供应部的相关事宜,直到议会批准任命新的供应部长。
漏洞不少 逮捕多人
埃及议会9月6日批准任命穆罕默德·阿里·谢赫为供应部长。此前,谢赫担任军方公共服务部门主管。
一些政治分析师表示,谢赫曾在国防部担任过多个行政管理职务,在军方内部长期主管采购事宜,希望作为供应部长能够有效整治粮食采购领域的腐败现象。
在埃及供应部前顾问纳德尔·努尔丁看来,“要紧的是,不管是谁继任(供应部长一职),都应该清楚部长并非凌驾于问责机制之上,而是始终受到公众监督、处于聚光灯下”。
围绕小麦采购腐败案,埃及检察机关已经下达多道逮捕令、旅行禁令以及资产冻结通知,涉及多个粮仓所有者和政府官员。目前调查仍在继续,负压辞职的前供应部长哈纳菲尚未受到刑事指控。
由于此事备受埃及公众关注,议会对此也颇为重视。多名议员近期频繁“突访”涉嫌短少小麦的粮仓,以调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侵吞小麦补贴款等犯罪行为。
按照一些知情官员的说法,埃及虽然生产小麦,但国产小麦不具备进口小麦的高筋品质,一般需要进口大量小麦,将进口小麦与国产小麦以1:1的比例搭配,用以生产适合民众食用的面饼。
作为世界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通常每年进口约1000万吨小麦。政府从国际市场购置小麦后,将其中一半以享受政府高额补贴的低价大饼形式供应给民众。这种低价大饼给财政造成较大负担,据悉埃及大饼和燃油补贴约占财政预算的1/4。
令人惊讶的是,由于补贴大饼的价格低至1美分,人们不仅买了自己吃,还用来喂牲口,理由是大饼比饲料便宜得多。前供应部长哈纳菲在任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曾多次警告说,现行财政补贴制度造成巨大浪费,必须加以改革。
2014年,哈纳菲曾经承认,政府补贴本意是帮助民众,却被贪腐侵蚀,“国家投了很多钱,受惠者却远没有得到实惠,这中间存在巨大漏洞,最终受害的将是民众”。
由于社会动荡以及外汇储备持续萎缩,埃及食品供应安全近年来面临严重威胁。不少政治分析师提醒说,面粉及大饼价格关乎埃及社会稳定。以2008年为例,时任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时期的埃及发生骚乱,主要原因就是小麦价格攀升,造成国内食品供应短缺。
据路透社报道,根据惯例,埃及政府通常会储备至少6个月国内需求量的进口小麦和国产小麦。但是2013年7月,就有一名前高官透露说,埃及当时进口小麦的库存已难以满足两个月的需求量,食品短缺问题远比预期严重。
围绕最近曝出的埃及国产小麦采购腐败案,不少人担忧,如果号称是埃及政府采购的多达200万吨国产小麦仅存在于账簿上而非粮仓里,那么这意味着政府还需要进口相应数量的小麦才能满足国内需求。然而,埃及近年来经济形势恶化,外汇储备已由2010年的360亿美元跌至今年7月底的155亿美元,恐怕很难拿出外汇采购进口小麦。
财政困局 民众愤慨
埃及小麦采购腐败丑闻受到广泛关注,在埃及国内引发普遍愤慨。
埃及开罗大学经济学教授谢林·沙瓦尔比指出,“根据官方数据,埃及有27%贫困人口,还有20%人口面临饥饿威胁”。
受近年来一系列恐怖袭击、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埃及政局动荡影响,埃及经济形势恶化,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外资大量流失,旅游业遭受重创,失业率居高不下,许多居民需靠补贴食品生活。
埃及财政部长阿鲁姆·贾拉哈说,埃及在未来3年面临约21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需靠区域和国际贷款补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与埃及政府签署一项初步协议,今后3年向埃及提供120亿美元贷款,以帮助埃及摆脱经济困境。按照埃及前财政部长萨米尔·拉德万的说法,“如果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笔贷款,我们连外债利息都要付不起了”。
但据一些经济专家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笔贷款虽然有望提振市场对埃及经济的信心及平衡外汇市场,但无法彻底解决埃及经济难题。埃及开罗美国大学经济学教授艾哈迈德·卡迈利认为,这笔贷款“犹如阿司匹林”,只是短期解决方案。从长期而言,埃及经济状况糟糕,财政赤字情况危险,需要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稳定经济。
埃及总统塞西并非没有意识到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实际上他一直在为此付出努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初步协议签署的几天后,塞西表示,尽管接受这笔贷款,但是埃及目前状况表明,长期的经济改革“无法避免”。
据了解,埃及政府已提出一揽子经济改革方案,包括引进增值税、削减能源补贴和实行浮动汇率等举措。不过,对于埃及政府提出的改革方案,有专家担忧,征收增值税及削减能源补贴等政策可能加剧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进而引发后者的不满。(特约记者 杨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