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进农村—驻村记
来源:检察风云中西部通联总站 责任编辑:admin1 发表时间:2016-02-29 09:57 0

    按照省、市、县委统一部署,我们灵寿县检察院组成了由我和其他两名同志组成的工作组,对灵寿县寨头乡石佛村进行精准扶贫。25日上午,按照县里统一部署,我们进驻帮扶村,检察长王雷音亲自送我们三位工作组成员进驻帮扶点。春节刚过,单位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非常繁忙,检察长亲自送我们进村,体现了院领导对精准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
    寨头乡石佛村位于灵寿县的西北部山区,和平山县相邻,距县城约140余华里。上午8:30我们准时出发,1个多小时后到达了寨头乡政府,见到了乡长刘京辉,乡党委书记崔项英因正在村里接待其他工作组,暂时没在乡机关。刘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对工作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和包村副乡长尹二刚向我们简要介绍了石佛村的情况,而后由尹副乡长陪同我们先行到达石佛村,和村里的四个干部见了面。
    石佛村座落在大山深处,距乡政府有15华里,通往村的道路虽已硬化,但年久失修,高低不平,且道路非常狭窄,如对面来车无法错过,只有隔几百米在路边拓宽一小片空地,一车退到空地处,等对面来车通过后才能通行。石佛村由三个自然庄组成,分别是可流村、石佛村、康回头村。康回头的意思是,当年康熙皇帝到五台山,路过此地,因山高路险,无法通过,在此掉转车马回头,因此而得村名康回头,可见当时该村位置的偏僻,环境的险恶。在扶贫规划中,石佛村已被列为移民搬迁村。三个自然庄共计人口181人,大部分年轻人已外迁或外出打工,目前村里常驻人口63人,全部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村里的房屋依山而建,依据山脉走势东建一家,西建一家,零零散散,都是几十年前建的土坯房或石头房。大部分人家房前没有场院,只有一条能过人的小道,道边就是山沟,散养的家鸡就在小路或沟内的树上或飞或卧。村内没有厕所,用石头墙围个圈,里面刨个小坑当厕所用。村支书介绍,康回头庄所在的山沟,翻过山顶就是平山县了,看来我们已到了县的边界。
    驻村前,我对村里的艰苦情况思想上已有准备,但真正到达实地后,情况比设想得更严重。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种植土豆和玉米;村里人口呈负增长;村里没有小学、没有卫生室、没有商店,甚至连小卖部都没有,群众买东西需到十几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我开玩笑问村会计,“老百姓想吃个豆腐啥的怎么办?”村会计很认真地告诉我:“有个卖豆腐的等六、七天上来一次,大家想吃就买了存着。”在村里,联通手机没有信号,电信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据说等山里的树叶长全了时也就没信号了。村支书想和乡里通电话,需跑到房顶上,通话时声音大得象吵架,乡干部保存了村里许多人的电话号码,想找村干部时,翻出电话本挨个打,谁的电话打通过了就由谁跑步通知村干部,实在打不通,就只有跑到村里当面告知了。
    石佛村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乡村干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热情似火的激情深深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乡长刘景辉本来想在村里陪我们吃顿便饭,刚端起饭碗就接到县里通知,需要她去参加一个紧急会,对我们说了声抱歉,把饭碗一放,风风火火地奔一百多里外的县城而去。一个女同志,丢下家庭、孩子,在一个偏僻乡镇一干就是三年多,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她内心最清楚;乡党委书记崔项英在工作组进驻当日,分赴每一个进驻点看望驻村干部,下午3点钟见到我们时连声道歉,一再说“来晚了”,询问随同人员,才知道他连当日的午饭还没顾得上吃,其目的就是为了把乡党委、政府对工作组的支持及时传达到位,把组织的关心、温暖及时传导到位;包村副乡长尹二刚,在寨头乡一干就是七年,用石佛村干部的话来评价:尹乡长这个人不善言词,但工作上却是实打实地来。和我们关系很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的口碑”,能用实际的工作业绩赢得老百姓的认可,这是一个乡镇干部的最高荣誉; 石佛村的老支书患有脑血栓后遗症,在我们进驻当日,拖着病弱之躯陪我们走家串户,了解情况;石佛村会计六十多岁了,在我们进驻的前一天晚上,为了整理向上级报送的有关扶贫数据,整整一夜没有合眼,红肿着眼睛和我们唠村里的有关情况……
    乡村干部这种不甘贫困、积极进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工作组其他成员一起,把省、市、县的扶贫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使石佛村全体村民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