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一场发生在洛阳市洛河边的集体救援、一段只有1分23秒的救援视频,像是蝴蝶扇动了翅膀,引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的关注。
【回放】
大学生做人梯救落水者
让时间回到今年5月14日的下午,洛河北岸洛浦秋风园,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094班的同学们在此搞班级活动。团支书张亚萌和班长赵兴坤席地而坐,和同学一起“规划未来”,王德保拿着DV准备拍几个镜头。方锋锋同学最早注意到洛河中有两个人扑腾着像是求助。
同学们赶紧跑到河边,女生在岸上报警,男生则翻过护栏跳下去。赵兴坤游到第一个人身边,刚伸出手,对方却笑了笑示意他去救离岸较远的同伴。赵兴坤刚靠近第二人时,却被对方死死搂住了脖子。
站在岸上的张亚萌慌了,她知道全班男生只有赵兴坤一人略识水性,其余都是“旱鸭子”,情急之下,她指挥大家手拉着手,搭成人梯。第一个人拉上岸只用了1分钟,再救另一人时,却发现对方已沉了下去。赵兴坤又套着游泳圈在水中寻找许久,也无果。
当天,王德保在岸顺手用DV拍了视频。拍摄时,他发现另一名落水者沉了下去,就冲下去要往水里跳,最后被一群同学死死地拉住。视频定格的地方,就是王德保从河堤往下跑的斜坡。
110、120随后到场,可大家已经没有心情留在现场,所有人一起默默回了学校。
【影响】
河南大学生救人
引中央媒体关注
救人的1分23秒的视频被发到网上后,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人赞叹大学生们见义勇为,有人认为是大学生救人方法不当导致另一人未能及时获救,更有人质疑这根本是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炒作秀。看到网上种种质疑的言论,同学们感觉很委屈,但因为要面对期末考试,所以都选择了沉默。
“只要能再给我们10秒钟,我就可以把他拉上来。”赵兴坤说,同学们基本上都是“90后”,平时嘻嘻哈哈,却从来没有想到死亡竟会离人如此之近。事故后,094班的男生们期末考试结束,一同约定集体学游泳。
两个月来,“河南科技大学学生集体救落水者”的事情被省内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并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关注,河南科技大学校方也对15名救人大学生集体作出嘉奖。“救人之前没想过这些,救人之后也没觉得这些荣誉有什么特别”、“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自己原来很有责任心”、“我们90后也是很有担当的”……
新学期到来时,他们就要毕业,面对未知的未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正在坚持的梦想:团支书张亚萌立志要当一名老师,所以要继续考研深造;班长赵兴坤已准备好大四读完后走进社会,“不拼爹,要拼一份自己的事业”;被同学们称为“发明家”的王德保已经拥有4项发明专利,他希望毕业后能走上创业路……
夏日里的“河南温度”
炎热中,河南温度一再飙高,甚至播发了高温预警;但在这预警中,一系列与温度无关的故事,却制造了另一种的“河南温度”。
这种“温度”,就是“爱心的温度”,它滚烫,却在夏日里格外清凉;它炙热,却让每颗有爱的心温润。
15名洛阳“90后”大学生,拉手做人梯勇救落水者,他们诠释了被标签的一代人,在关键时刻,并非都是自私的,他们也有爱,而且还这么自然;还有“90后”的实习民警,千钧一刻拯救卧轨自杀者,自己却双腿截肢,为这年青的一代人,再添爱的证明。
还有另一形式的爱,浸润着我们的心灵。郑州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为四个月大的弃儿寅晖千方百计地争取到美国治病的机会,并为寅晖最终寻找到爱的归宿。爱心没有地域,也不分人群。巡防队员可以守护酒醉男子的钱财两个小时,慈善总会可以救助大爱的“西瓜哥”1万元。
无论是职责所在还是纯粹爱心所关,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普通,甚至让我们觉得再平常不过,但正是这些平常的故事,演绎着河南人的爱心温度。这样的“温度”,传递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正能量;正是这些正能量的集聚与累积,才让我们感觉到社会是温暖的,生活是有爱的,偶尔的杂音,遮盖不了世界的美好。
东方今报评论员 李长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