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监督小组”……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任编辑:admin1 发表时间:2019-05-15 14:44 0

    “为什么村组长的房子不拆,要拆我们的!”最近,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大洪村的几名村民,嚷嚷着来到村里的“监督小组”,找毛安新要说法。去年10月,村里组建了“监督小组”,毛安新是小组的组员,也是村里以前的老支书。像这样的场景,她时常碰到。

  村里就是邻里,百姓就是民生。提升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感受度与获得感,就需要监督在“最后一公里”发力增效。“监督小组组建的初衷,就是想在村一级建立近距离、可视化、机动灵活的消息岗、观察哨,让他们成为区、镇监督力量的有益补充,成为群众愿意找、能找到、并能有效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可靠小组。”浦东新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老党员、老同志,地缘要近、乡情要熟,群众认可度高、口碑好,是我们选择组员的主要考量。‘家门口’的监督更需要公道、正派”。

  毛安新所在的小组,总共有三人,都是老党员、老同志,以往工作中也都因敢负责、敢担当在村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组建几个月来,三人小组成为“乡里乡亲”监督村干部、监督党员的特别小分队,时常也会现场化解邻里间的“疙瘩”。

  “有难事找监督小组去”,正渐渐成为大洪村村民的习惯。

  一场误会消除了

  前段时间,大洪村拆历年违章建筑,建美丽乡村。大部分村民都支持,但在五组,有人发现,村民小组长的两间杂货间没拆。“这两间房应该是违建,他家不拆,凭什么让我们拆?”可是,组长又是老熟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村民们都不想上门“问罪”。

  大家满腹牢骚找到监督小组。毛安新耐心听完后表态:“不管涉及谁,我们都会监督。”

  她和另外两位组员一起,来到了村民反映“有问题”的组长家,说明来意。组长拿出了宅基地使用证,上面清清楚楚标明,这两间杂货间,是有证房屋。

  原来是一场误会。毛安新立即复印了宅基地证,找到村民说明情况,一场村民与小组长之间的误解,就此消除。这不但还了干部清白,也推动了全村的拆违工作——大家都按照村里的要求,几天之内拆除了各自的违章建筑。

  不怕当“红脸”

  监督小组不只监督村干部,对普通党员也不例外。

  五组有一名党员,前几年开办塑料厂,租了村里的集体房产,后因环保问题,企业被责令停工,租赁合同也终止了。但这名党员硬是拖了两年,不交租金不交房。

  村干部几次催讨无果。邻里乡亲,熟人社会,硬要板着脸逼人交房,却有为难之处,但不催又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损失。

  监督党员,监督小组不怕当“红脸”。组员们多次上门走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其交出钥匙,交清租费,拖了两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有难事找监督小组去”

  成立监督小组,是上海浦东新区纪委监委推动监督工作向基层延伸,打造“家门口”监督的举措。川沙新镇是首先试点的镇。

  “监督小组直面群众问题,可以向村委会提出建议,也可以直接向镇纪委反映问题”,川沙新镇纪委书记徐张芳表示。目前,该镇在10个村都建立起了监督小组。

  小组成立后,村里的“家门口服务站”成了他们共同议事、服务群众的空间与阵地。小组成员每周轮流“坐堂”,接受群众咨询,听取村民诉求;时常也会“出堂”,直接下到田间地头去听一听情况、调研一下实情。

  “有难事找监督小组去。”现在,村民对村干部有意见,可就近“讨说法”。而在大洪村党支部书记韩伟锋看来,监督小组不仅能监督村委会工作的规范性,更像干群之间的“润滑剂”,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监督就在眼前、监督就在门前、监督就在日常。(上海市纪委监委 || 责任编辑 徐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