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邢台眼科医院,围场癌症教师郑爱华的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两名患者,让两个女孩重见光明。
今年3月27日,郑爱华病情恶化,住进了承德附属医院,于4月5日晚18时25分不幸去世,按照其生前遗愿和签订的遗体捐赠协议书,郑爱华的遗体由承德职业护理学院接收用作医学研究,眼角膜捐献给邢台眼科医院。
4月6日凌晨4点30分,邢台眼科医院的医生到达承德职业护理学院,成功将郑爱华的眼角膜摘除,这也是该县首例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者。
4月7日,河北邯郸的3岁小女孩和一名20岁的甘肃庆阳姑娘在河北邢台眼科医院成功进行了角膜移植。
记者在邢台眼科医院见到了这两名患者,其中一名小女孩叫郭一,家住邯郸县,今年3岁,是先天性角膜白斑患者,当她们全家接到通知,有人为小郭一捐献眼角膜,并且能够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时,一家人无比高兴和激动。
“非常感谢围场的老师,把眼角膜捐献给我们孩子,能让她重见光明”郭一的母亲激动地说。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小郭一的手术非常成功,现在进行康复治疗。
邢台眼科医院副院长、角膜病科主任吴彦超告诉我们,郑爱华老师眼角膜无论从透明度、大小都非常好,是一个质量非常高的眼睛角膜,现在病人伤口愈合的很好,如果不出现排斥反应的话,能够伴随她一生是没有问题的。
另一名女孩叫袁红霞,今年21岁,家住甘肃省庆阳县,在她小时候,看东西就很模糊,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眼睛越来越严重,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病毒性角膜白斑。
邢台眼科医院角膜病科副主任马利肖告诉我们,她以前只能感觉到手在她面前晃动,有几个手指她是看不到的,在我们医院做了预约,围场的这位老师捐献眼角膜,我们就立即通知她的家人,及时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现在手术非常成功,再有七八天就可以出院了。
当她幸运地得到了捐献的眼角膜,重新拥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她异常激动,“现在我眼睛看到东西了,非常感谢郑老师,把眼角膜捐献给我。”
邢台眼科医院红十字会眼库主任鲁韶音介绍说,通过郑爱华老师捐献眼角膜的实际,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现在眼角膜捐献给邢台眼科医院两名角膜盲患者,手术也非常成功,在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的捐献意识,给那些角膜盲患者带来福音。
据了解,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角膜移植手术已成为成功率比较高的移植手术,其手术效果是人体所有器官移植中最好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器官移植,对于一些眼部角膜条件较好的患者,其角膜移植的成功率达90%以上。中青年人的眼角膜的供体为最好,儿童及老年人的眼角膜供体相对来说要差一些。近视眼患者角膜也可作供体,对患者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2002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教师郑爱华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坚持与病魔作斗争。2008年到2012年养病期间,他以随记的形式书写了30多万字人生感悟性的短篇作品,感悟快乐、感悟幸福、也感悟痛苦。
《生命绝唱》一书收录了作者2009年以来随记的一部分。根据其题材和体裁分为“心灵的火花”、“品味人生”、“幸福存单”、“格律新篇”和“爱的纪念”五个板块。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险峰为本书题写书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政府县长刘众民撰写了名为《来自灵魂深处的生命感悟》的序言,省作协副主席何申撰写了评论《铮铮铁骨郑爱华》。
郑爱华被河北省评为“河北雷锋”,承德市授予他“感恩社会道德模范”光荣称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授予他“感恩社会道德模范”称号。在2012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发起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获得“最受关注乡村教师”称号。2013年1月被评为“感动承德十大新闻人物”和“感动围场十大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