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回望人类历史,在应对鼠疫、霍乱、天花等疾病侵袭时,科学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与大灾大疫的抗争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的进步史。
天花与牛痘接种法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彻底消灭了天花这一数千年来使无数人遭受磨难的顽疾。在此之前,天花已困扰人类至少3000年,仅在20世纪就夺去了3亿人的生命。
天花由天花病毒引起,经由受感染的气溶胶和飞沫在人际传播。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明和推广了牛痘接种法。他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女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从1788年到1796年,琴纳进行了种牛痘的实验,结果显示牛痘可以有效预防天花。1796年,琴纳将提取的牛痘疮疹中的浆液,接种至一名8岁男孩的胳膊上。两个月后,用天花浆液接种至该男孩体内,结果其并未感染天花。1798年琴纳宣布天花可以通过牛痘接种进行预防。他将这一项预防措施称为“Vaccination”,中文翻译就是“疫苗接种”。
疫苗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拯救数以亿计的生命,也意味着人类开始运用科学技术主动预防传染病。
鼠疫与“伍氏口罩”
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也是国际重点关注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鼠疫以腺鼠疫、肺鼠疫较为常见,腺鼠疫主要因染疫跳蚤叮咬而感染,偶见剥食染疫动物或以其他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经人破损皮肤侵入感染。肺鼠疫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主要表现为高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
人类历史上,鼠疫共发生过三次大流行。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人类意识到防护工具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技术创新,如鸟喙面具,在面具上类似鸟嘴中放入药物等,用来杀死细菌;在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中国人普及应用了“伍氏口罩”。
1910年,中俄边境爆发鼠疫,传播速度非常快,致死率极高。伍连德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发现其具有空气传播的特性,于是创新制成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这种口罩首先将吸水棉置于两片纱布中间,然后将纱布两端交叉系于耳后,简单易戴且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随着“伍氏口罩”的普遍使用,鼠疫的传播和死亡率开始下降,随后得到有效控制。
技术的进步让鼠疫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人类也逐渐意识到口罩可以防御一些由空气传播的疾病,开始进一步重视防护工具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小儿麻痹症与“糖丸”的发明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曾在全球广泛流行。1955年,江苏南通爆发该病,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其中大多为儿童,并有466人死亡。一时间全国多地暴发疫情,引起社会恐慌。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顾方舟和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和开发脊灰疫苗。疫苗研制成功后,为了便于在全国推广免疫,顾方舟和研究团队成功改进剂型,将需要冷藏的液体疫苗制成固体糖丸,一名儿童只需服用一枚糖丸就可以达到免疫效果。这是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之路的独特创举。1964年,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脊髓灰质炎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2000年,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糖丸”的发明充分证明,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有助提高疫情防控的效果。
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把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为我们再一次渡过难关、战胜疫情提供强大支撑。